美国运动鞋巨头斯凯奇(Skechers)于5月5日宣布接受巴西私募股权公司3G资本的全现金收购,交易总额超90亿美元,较公告前15日加权平均股价溢价30%。根据协议,3G资本将以每股63美元收购斯凯奇全部流通股,现有股东可选择“现金+股权”的混合方案。交易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,退市后斯凯奇将转为私有企业,管理层及全球5300家门店运营架构保持不变。
关税重压下的战略调整
斯凯奇退市的核心原因是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引发的系统性经营风险。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,其美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6.9%,低于国际市场的7.2%;中国市场因关税叠加本土品牌竞争,销售额同比下滑16%。公司首席财务官约翰・范德莫尔坦言,关税导致供应链成本激增,“无法作出可靠的业绩规划”,最终选择退市以规避上市公司监管压力,争取经营自主权。
76家鞋企联名呼吁关税豁免
斯凯奇的困境折射出美国鞋类制造业的集体困境。4月29日,耐克、阿迪达斯、斯凯奇等76家鞋企联名致信白宫,警告现行关税政策已对行业构成“生存威胁”。信中称,美国进口鞋类综合关税达150%-220%,导致每双鞋成本增加4.6美元“生存税”,平价鞋企首当其冲。若政策持续,数百家企业或倒闭,美国市场鞋类库存或在8月耗尽。
供应链与消费市场双重冲击
供应链断裂风险
美国97%的鞋类依赖进口,其中超60%产自亚洲。越南、印尼等生产基地订单被大规模冻结,洛杉矶港口出现34%鞋类订单暂停的“有箱无货”现象。FDRA数据显示,美国从越南进口鞋类金额达440亿美元,供应链调整需耗时3-5年。
性价比优势丧失
关税导致斯凯奇等品牌终端售价飙升。以中国市场为例,原价1100元的球鞋关税后售价近1700元,削弱其性价比竞争力36。同期,美国二手运动鞋销量同比激增47%,平价鞋款库存周转率下降22%。
中国市场本土化战略持续
尽管面临关税压力,斯凯奇强调中国市场运营不受退市影响。截至2024年,其在中国拥有近3500家门店,90%产品为“中国制造”,山东汶上研发基地和江苏太仓物流中心将继续推进本土化布局。
全球化退潮下的生存挑战
斯凯奇退市事件揭示了全球贸易政策变动对产业链的深层冲击。跨国企业如何在供应链布局与政策风险间寻求平衡,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。正如3G资本收购声明所言,“长期控股与成本管控”或为动荡周期中的生存法则。